10. 收驚收什麼驚?
幼兒在受到驚嚇之後會莫名的大哭,尤其是夜裏更是哭啼不停,
在民俗裡,作為父母的通常會帶他(她)們去收驚,之後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作息;
民國88年921大地震,帶來相當大的災難,很多災民有災後症候群,情緒不穩定,
於是,有些宮廟的道士到災區為他們收驚,安定他們的心。這些名為收驚,到底收的是什麼驚?
其實,收驚就是招回每人的三魂七魄回到他們的軀體。
人在受到過度驚嚇之後,魂魄會脫離身體而去,所以必須將它們找回,不要在體外遊蕩。
上古時候,人因為會做夢,於是有了「靈魂說」,所謂的「靈魂」,指的就是後來所說的「魂」與「魄」。
根據道經<靈書紫文(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)>記載,
人有三魂七魄,三魂容易遊飆,七魄易流蕩。
三魂如果脫離身軀在外遊蕩,容易被外面邪鬼精魅所控制,
或是容易與其他的外魂共戰,無法返回人身,招致人的精神耗散,心情悲悶,好像行屍走肉,所以必須加以拘制(收回);
七魄流蕩的話,容易勾結外面邪鬼,共同為惡,並且引邪鬼竊佔人身,殘害肉體,使人患病困迫,
所以必須以法術來制攝七魄,導回正途。而實施術法過程就是「收驚」。
「三魂七魄」是中國特有的說法,而從原始社會單一的「靈魂說」,
中間經過「魂魄說」,一直衍生到魏晉南北朝的「三魂七魄說」,中間大約經過千年的歷史。
因為它是存在於人體內,所以要探討魂魄,必須對人體的形成有一番認識,
人是萬物之一,人與萬物的起源,就得說到宇宙的演進。
宇宙的形成是先有「氣」,氣再分為「陰陽」二氣,又因為陰陽氣的結合而有了「形」與「質」的產生。
道德經有:「道生一(氣),一生二(陰陽氣)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。
人體是宇宙的縮小版,也是由「氣」、「形」、「質」所組成。
一搬來說,人是由「精神」和「肉體」組成的,而「氣」形成「精神」;「形」、「質」組成肉體;
形成精神的「氣」又分成「陰氣」與「陽氣」(有句罵人的話「陰陽怪氣」) 。
當形、質組合成人體時,陰氣形成「魄」,陽氣形成「魂」。「魄」為主宰人類肉體動作(耳目敏銳)方面的精神力;
「魂」為主宰人們思惟辨識方面的精神力。人如果失魂,則思惟呆滯;如果落魄則行動遲緩。
一個人失魂落魄時,就必須加以招魂復魄,換言之,招魂復魄的動作就是「收驚」。
招魂復魄法古書記載非常多,<楚辭>有招魂、大招。<禮記,壇弓下>、<儀禮,士喪禮>都有。
其中<儀禮>所講的招魂復魄法是對君王死後的招魂,主管招魂復魄的人,身穿皮帽朝服,拿著死者生前常穿的衣服,
從東邊屋簷爬到屋脊中間,面向北方(因為帝王是坐北朝南),摇動衣服,
口中拉長聲音大叫:「某人(死者)回來」三次,然後把衣服扔給下面的人,穿在死者身上。
這個方式後來也用在一般人身上,所以現在收驚在當事人無法到場時,即拿著受驚者的衣服,
道士一邊唸咒語一邊叫著當事人的名字,回去之後把衣服給當事者穿上;<禮記>等書中常見也是用在死者身上;
但是<楚辭,招魂、大招>則是為生者招魂。王逸注釋楚辭,
說:「屈原放流九年,憂思煩亂,精神越散,與形離別,恐命將終,所行不遂,故憤然大招其魂。」
由此看來,在春秋戰國時代,活人在精神越散時,以招魂復魄的方式,來延長患病者的年壽,
讓患者的魂魄復返身上,使他的思維不再呆滯(不再失魂),使他的行動不再遲緩(不再落魄)。
周朝時候,有人將魂、魄更析分為精、神、魂、魄、意五者,拿來和五行、五方、五臟等相配,
其中魂屬肝,為東方木,根據九宮方位的數目上的搭配其數為「三」,
而魄屬肺為西方金,其數為「七」;『三魂七魄』之名已經浮顯,但是未有正式記載;
而且他的意義僅是指魂在東,魄在西,為三與七,並不是真有三個魂,七個魄。
所謂九宮數方位,和現代易經、洛書圖: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為中相同。
約東漢末期道藏出現有『三魂』、『七魄』之名,此時已將「魂」分為三,「魄」分為七,但是都沒有名稱。
來到魏晉南北朝,靈書紫文則說:「其爽靈、胎光、幽精三君,是三魂之神明也。」
又說:「其第一魄名尸狗,第二魄名伏矢,第三魄名雀陰,第四魄名吞賊,第五魄名非毒,
第六魄名除穢,第七魄名臭肺,此皆七魄之陰名也,身中之濁鬼也。」
有此可知,以爽靈等為三魂是為神,以尸狗等為七魄為濁鬼,
大約是在六朝(魏晉南北朝)時代,從此三魂七魄的名稱抵定,一直相沿承到現在。
這些「魂魄說」、「三魂七魄說」與招魂復魄理論就是所謂的收驚被道教所吸收,
所以在所有宗教裏,只有道教有這種行為。
三魂七魄與人生死的關係,六朝道經說人在生時,魂魄在肉體中,魂肝魄肺,人死後魂魄仍然存在,只是肉體不存在。
而人死後每七天散去一魄,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,則是真正的死亡。
所以民俗裡有「做七」,所謂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、滿七,就是指「魄」散去的情形。
參考資料:蕭登福著道教與民俗
在民俗裡,作為父母的通常會帶他(她)們去收驚,之後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作息;
民國88年921大地震,帶來相當大的災難,很多災民有災後症候群,情緒不穩定,
於是,有些宮廟的道士到災區為他們收驚,安定他們的心。這些名為收驚,到底收的是什麼驚?
其實,收驚就是招回每人的三魂七魄回到他們的軀體。
人在受到過度驚嚇之後,魂魄會脫離身體而去,所以必須將它們找回,不要在體外遊蕩。
上古時候,人因為會做夢,於是有了「靈魂說」,所謂的「靈魂」,指的就是後來所說的「魂」與「魄」。
根據道經<靈書紫文(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)>記載,
人有三魂七魄,三魂容易遊飆,七魄易流蕩。
三魂如果脫離身軀在外遊蕩,容易被外面邪鬼精魅所控制,
或是容易與其他的外魂共戰,無法返回人身,招致人的精神耗散,心情悲悶,好像行屍走肉,所以必須加以拘制(收回);
七魄流蕩的話,容易勾結外面邪鬼,共同為惡,並且引邪鬼竊佔人身,殘害肉體,使人患病困迫,
所以必須以法術來制攝七魄,導回正途。而實施術法過程就是「收驚」。
「三魂七魄」是中國特有的說法,而從原始社會單一的「靈魂說」,
中間經過「魂魄說」,一直衍生到魏晉南北朝的「三魂七魄說」,中間大約經過千年的歷史。
因為它是存在於人體內,所以要探討魂魄,必須對人體的形成有一番認識,
人是萬物之一,人與萬物的起源,就得說到宇宙的演進。
宇宙的形成是先有「氣」,氣再分為「陰陽」二氣,又因為陰陽氣的結合而有了「形」與「質」的產生。
道德經有:「道生一(氣),一生二(陰陽氣)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」。
人體是宇宙的縮小版,也是由「氣」、「形」、「質」所組成。
一搬來說,人是由「精神」和「肉體」組成的,而「氣」形成「精神」;「形」、「質」組成肉體;
形成精神的「氣」又分成「陰氣」與「陽氣」(有句罵人的話「陰陽怪氣」) 。
當形、質組合成人體時,陰氣形成「魄」,陽氣形成「魂」。「魄」為主宰人類肉體動作(耳目敏銳)方面的精神力;
「魂」為主宰人們思惟辨識方面的精神力。人如果失魂,則思惟呆滯;如果落魄則行動遲緩。
一個人失魂落魄時,就必須加以招魂復魄,換言之,招魂復魄的動作就是「收驚」。
招魂復魄法古書記載非常多,<楚辭>有招魂、大招。<禮記,壇弓下>、<儀禮,士喪禮>都有。
其中<儀禮>所講的招魂復魄法是對君王死後的招魂,主管招魂復魄的人,身穿皮帽朝服,拿著死者生前常穿的衣服,
從東邊屋簷爬到屋脊中間,面向北方(因為帝王是坐北朝南),摇動衣服,
口中拉長聲音大叫:「某人(死者)回來」三次,然後把衣服扔給下面的人,穿在死者身上。
這個方式後來也用在一般人身上,所以現在收驚在當事人無法到場時,即拿著受驚者的衣服,
道士一邊唸咒語一邊叫著當事人的名字,回去之後把衣服給當事者穿上;<禮記>等書中常見也是用在死者身上;
但是<楚辭,招魂、大招>則是為生者招魂。王逸注釋楚辭,
說:「屈原放流九年,憂思煩亂,精神越散,與形離別,恐命將終,所行不遂,故憤然大招其魂。」
由此看來,在春秋戰國時代,活人在精神越散時,以招魂復魄的方式,來延長患病者的年壽,
讓患者的魂魄復返身上,使他的思維不再呆滯(不再失魂),使他的行動不再遲緩(不再落魄)。
周朝時候,有人將魂、魄更析分為精、神、魂、魄、意五者,拿來和五行、五方、五臟等相配,
其中魂屬肝,為東方木,根據九宮方位的數目上的搭配其數為「三」,
而魄屬肺為西方金,其數為「七」;『三魂七魄』之名已經浮顯,但是未有正式記載;
而且他的意義僅是指魂在東,魄在西,為三與七,並不是真有三個魂,七個魄。
所謂九宮數方位,和現代易經、洛書圖:戴九履一,左三右七,二四為肩,六八為足,五為中相同。
約東漢末期道藏出現有『三魂』、『七魄』之名,此時已將「魂」分為三,「魄」分為七,但是都沒有名稱。
來到魏晉南北朝,靈書紫文則說:「其爽靈、胎光、幽精三君,是三魂之神明也。」
又說:「其第一魄名尸狗,第二魄名伏矢,第三魄名雀陰,第四魄名吞賊,第五魄名非毒,
第六魄名除穢,第七魄名臭肺,此皆七魄之陰名也,身中之濁鬼也。」
有此可知,以爽靈等為三魂是為神,以尸狗等為七魄為濁鬼,
大約是在六朝(魏晉南北朝)時代,從此三魂七魄的名稱抵定,一直相沿承到現在。
這些「魂魄說」、「三魂七魄說」與招魂復魄理論就是所謂的收驚被道教所吸收,
所以在所有宗教裏,只有道教有這種行為。
三魂七魄與人生死的關係,六朝道經說人在生時,魂魄在肉體中,魂肝魄肺,人死後魂魄仍然存在,只是肉體不存在。
而人死後每七天散去一魄,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盡,則是真正的死亡。
所以民俗裡有「做七」,所謂頭七、二七、三七、四七、五七、六七、滿七,就是指「魄」散去的情形。
參考資料:蕭登福著道教與民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