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吃葷、吃素與齋戒
「吃素」是目前很熱門的話題,宗教團體說不要殺生多吃素、養生專家提倡吃素多健康、
現在地球暖化,環保人士更是說「吃素救地球」!
為了耍性格,曾吃了30年的素,有一次在親戚喜宴上遇到這樣的事,
那時我當然坐素桌,一位較晚來的客人,看到整桌不少的人就說:「大家都很慈悲都吃素!」
當時我心理的OS是「難道其他沒吃素的人就不慈悲了?」所以我開始探討吃素的起源。
有人認為「吃素」就是「吃齋」,譬如說早餐吃素稱為吃早齋,是這樣的嗎?
吃素相對的就是吃葷,這之間的區別是甚麼?
「吃素」: 不吃海鮮、肉類、辛香料等食物。
「吃葷」: 吃有辛香料烹煮的食物。
但是「齋」並沒有吃素的意思,是指不吃葷而已。
以字型構造來說「葷」字從草部,與肉類無關,
它是指含有蔥蒜韮等有刺激氣味的食物,
不吃它們目的是防止在祭祀或會客時口裏發出難聞的氣味,造成對神靈、祖先或來賓的不尊敬。
齋戒以祭祀:上古時代原始社會,人類已經有「原始宗教」,
因此有祭祀的行為,儀式隨著生活體驗逐漸豐富而改變,發展到商周時期,
每次祭祀之前,無論是天子、諸侯或是平民百姓,都必須齋戒沐浴更衣。
孟子離簍篇有︰『齊戒沐浴,可以祀上帝(上天)。』
沐浴,沐是洗頭,浴是潔身、齋是不吃蔥蒜韮等辛香料烹煮成的食物,
戒是不飲酒、不吃葷、不探病、不弔喪、不聽音樂、不行房等。
莊子人間世篇有孔子和他的學生顏回的對話,顏回說:
「我家裡窮,我不喝酒不吃葷,已經有幾過月了,這樣可以算是齋戒嗎?」
孔子回答說「這是祭祀的齋戒,不是心的齋戒。」
從這段對話可以知道,古代祭祀時的齋戒包含不飲酒、不吃葷。
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項戒律,因為有關的記載,大都已經遺失或損毀,所以無法查證。
為什麼祭祀之前必須齋戒呢?禮記祭統篇上記載﹕「穩定心志就稱為『齋』,
可以和祭祀的對象溝通感應(齋者,精明之至也,然後可以交於神明。)」
但是,和祭祀的對象溝通感應又何必要齋戒呢?
以沐浴更衣來清潔體外,並齋戒來清潔體內,用「表裡一致」的行為,
展現出他們內心的真誠,達到祭祀的目的。
一直到南朝梁武帝蕭衍時(西元502-549),就有了改變。梁武帝篤信佛教。
他在位期間,對於佛教的戒律堅持嚴格執行,並廣建寺廟,甚至親自登壇講經說法。
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有「食肉斷慈悲種」的說法,而虔誠的梁武帝認為,
要想真正將慈悲、放生、不殺生的思想發揚光大,就必須禁斷肉食。
強令僧尼 一律遵守,從此形成了中國漢族僧尼不得吃肉只得吃素的傳統習俗。
同時,蕭衍還頒行了《斷殺絕宗廟犧牲詔》,規定天地神明祖宗可以享受和尚待遇,
傳統的豬牛羊等用來祭祀的牲畜在此之後通通不能宰殺,而換成了用麵粉做的麵牛、麵豬、麵羊來祭祀。
為什麼只限漢族僧侶不得吃肉?
在佛教的教義中,對於肉,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則有不同的態度。
大乘佛教不僅度自己還要度他人,因此什麼肉都不吃;而小乘佛教則可以吃「三凈肉」~眼不見殺、耳不聞殺、不為我所殺,
就是只要是眼睛沒看到,耳朵沒聽到殺生的哀號聲,不是自己殺的肉就可以。
所以例如泰國佛教國家的和尚是沒有吃素的。
因此原來的「齋」就發展成現在的「吃素」。
現在地球暖化,環保人士更是說「吃素救地球」!
為了耍性格,曾吃了30年的素,有一次在親戚喜宴上遇到這樣的事,
那時我當然坐素桌,一位較晚來的客人,看到整桌不少的人就說:「大家都很慈悲都吃素!」
當時我心理的OS是「難道其他沒吃素的人就不慈悲了?」所以我開始探討吃素的起源。
有人認為「吃素」就是「吃齋」,譬如說早餐吃素稱為吃早齋,是這樣的嗎?
吃素相對的就是吃葷,這之間的區別是甚麼?
「吃素」: 不吃海鮮、肉類、辛香料等食物。
「吃葷」: 吃有辛香料烹煮的食物。
但是「齋」並沒有吃素的意思,是指不吃葷而已。
以字型構造來說「葷」字從草部,與肉類無關,
它是指含有蔥蒜韮等有刺激氣味的食物,
不吃它們目的是防止在祭祀或會客時口裏發出難聞的氣味,造成對神靈、祖先或來賓的不尊敬。
齋戒以祭祀:上古時代原始社會,人類已經有「原始宗教」,
因此有祭祀的行為,儀式隨著生活體驗逐漸豐富而改變,發展到商周時期,
每次祭祀之前,無論是天子、諸侯或是平民百姓,都必須齋戒沐浴更衣。
孟子離簍篇有︰『齊戒沐浴,可以祀上帝(上天)。』
沐浴,沐是洗頭,浴是潔身、齋是不吃蔥蒜韮等辛香料烹煮成的食物,
戒是不飲酒、不吃葷、不探病、不弔喪、不聽音樂、不行房等。
莊子人間世篇有孔子和他的學生顏回的對話,顏回說:
「我家裡窮,我不喝酒不吃葷,已經有幾過月了,這樣可以算是齋戒嗎?」
孔子回答說「這是祭祀的齋戒,不是心的齋戒。」
從這段對話可以知道,古代祭祀時的齋戒包含不飲酒、不吃葷。
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項戒律,因為有關的記載,大都已經遺失或損毀,所以無法查證。
為什麼祭祀之前必須齋戒呢?禮記祭統篇上記載﹕「穩定心志就稱為『齋』,
可以和祭祀的對象溝通感應(齋者,精明之至也,然後可以交於神明。)」
但是,和祭祀的對象溝通感應又何必要齋戒呢?
以沐浴更衣來清潔體外,並齋戒來清潔體內,用「表裡一致」的行為,
展現出他們內心的真誠,達到祭祀的目的。
一直到南朝梁武帝蕭衍時(西元502-549),就有了改變。梁武帝篤信佛教。
他在位期間,對於佛教的戒律堅持嚴格執行,並廣建寺廟,甚至親自登壇講經說法。
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有「食肉斷慈悲種」的說法,而虔誠的梁武帝認為,
要想真正將慈悲、放生、不殺生的思想發揚光大,就必須禁斷肉食。
強令僧尼 一律遵守,從此形成了中國漢族僧尼不得吃肉只得吃素的傳統習俗。
同時,蕭衍還頒行了《斷殺絕宗廟犧牲詔》,規定天地神明祖宗可以享受和尚待遇,
傳統的豬牛羊等用來祭祀的牲畜在此之後通通不能宰殺,而換成了用麵粉做的麵牛、麵豬、麵羊來祭祀。
為什麼只限漢族僧侶不得吃肉?
在佛教的教義中,對於肉,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則有不同的態度。
大乘佛教不僅度自己還要度他人,因此什麼肉都不吃;而小乘佛教則可以吃「三凈肉」~眼不見殺、耳不聞殺、不為我所殺,
就是只要是眼睛沒看到,耳朵沒聽到殺生的哀號聲,不是自己殺的肉就可以。
所以例如泰國佛教國家的和尚是沒有吃素的。
因此原來的「齋」就發展成現在的「吃素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