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. 神尊、開光點眼、安神位
多年以前,有位信徒告訴我們宮主說:
「我家的神尊總會自己移動方位,我們安好的神位是向著客廳,隔天我發現祂的金身怎麼變成偏向門口,
我以為是有人動過,所以又將祂擺正,可是,到了晚上方向又移回去,這樣連續好多次。」
宮主笑著回答說:「既然祂認為那個方向適合祂,就別再去移動了。」
還有一位信眾告訴宮主:「我的神尊明明刻的是土地公,
為什麼我常常夢到齊天大聖從土地公的神尊跑出來,然後又跳回去,這樣的動作來來回回好幾次?」
宮主答:「這是開光點眼的時候開錯了,應該請土地公來入神,結果請來了齊天大聖,
解決的方法就是再刻一尊齊天大聖,然後請個道行較高的道士幫兩尊重新開光點眼。」
雲林縣麥寮有家神尊雕刻店很有名,有個人到店裡刻了一尊九天玄女,神尊雕好了,
他興致沖沖的要來請回家,在店裡對神像觀看好久,接著很不悅的說:「怎麼有一點鬥雞眼?」
老闆不疾不徐的仔細觀察一遍,然後有些疑惑的問:「你家是不是有人鬥雞眼?」
那人想了一下說:「我媽有鬥雞眼。」
「那就對了!因為這就是特徵,證明這尊就是你家的神明。
凡是來我們店裡訂刻的神尊,總是會和當事人家中的某個人很像,這正是它奇妙的地方。」
這是關於神像的三則故事,事實上,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,僅有神位或壁畫。
約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有道教神像的出現,從宗教意義來說,神像就是代表神仙,
而神仙的神靈是可以離開自己的軀體,停留到各處,並在各地顯示祂的靈威,為人驅災降福,
所以,同樣一尊神明,會有多種的姿態造型,但同樣具有神通。
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多是穿著寬大的道袍,面容為秀骨清像,用深直平梯式衣紋,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。
唐代以後,道教得到很大發展,造像活動也逐漸興盛,
根據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學思想,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模式、規範和藝術風格。
欣賞神像雕刻之美時,我們會發覺神像的眼睛都是半開半閉的,
這在表達神明是慈悲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祂們莊嚴肅穆的一面。
有人說拜神尊是在拜木頭,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其中涵義。
道教雕像重點是要人們學習神明的睿智、寬大、慈悲的精神,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,
例如媽祖海上救人,關公義膽忠肝的精神。
並藉由有形的造像藝術來達到弘道傳教的功用。
從以上三個例子看來,神尊可是有靈性的。
或許還有人會問,一樣都是木雕或石雕的,為什麼有的有靈有的沒有靈?
不同的地方就是在「開光點眼」這個步驟。
「開光點眼」,和「畫龍點睛」的故事有關。
張僧繇是南朝梁武帝的右軍將軍,
據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-卷七》記載:金陵安樂寺的和尚請張僧繇去畫龍,
於是一大群人爭先恐後跑到安樂寺,都想看看實際的情形。
只見張僧繇屏氣凝神,一言不發,沒過多久就畫好了四條龍,但是卻沒有眼睛。
大家議論紛紛,不曉得他為何要這樣畫。“你們一定覺的奇怪吧!其實眼睛是龍的精神所在,其他部份都畫好了,
只是形體而已,一旦加上眼睛就會具有生命,到時候就會飛走了。”
“哪有點上眼睛就會飛走的事?”
大家都不相信,張僧繇只好搖搖頭拿起畫筆,小心翼翼的為兩條龍點上眼睛。
忽然,雷雨交加,這兩條龍立刻破牆飛上雲霄,而沒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還在。
石頭、木頭雕成的神像,依然只是一塊木頭或石頭,必須有神靈的進駐,才算是一尊完整的神像,才能供人膜拜。
而把神靈注入,賦予神像生命力的儀式稱為「開光點眼」,
顧名思義就是開啟宇宙之光,點上智慧之眼,
從此祂能夠洞察世人的一切行為,而給予該有的獎或懲。
在「開光點眼」之前,還必須有「裝藏」儀式,用意在使神靈能灌注到神像中,
增加祂的神威。裝藏的物品有:
1. 經典:代表神靈與智慧
2. 五穀 : 意諭五穀豐收
3. 銅鏡 : 表示光明、公正
4. 硃砂、沉香、雄黃等藥物:可以避邪(也可以驅蟲)
5. 紅、白、黑、黃、青五色線,以應五行俱全
6. 金、銀、珠寶意涵富貴,也有放符錄或香灰表示神通
「開光點眼」儀式之前要選擇吉日良辰,並準備好下列東西
1. 硃砂、白芨:一種草,可供藥用、避邪
2. 白雞:取血、雞啼、驅邪象徵犧牲、警醒、生命力
3. 新毛筆:象徵賦予生命的宇宙筆
4. 毛巾、鏡子:驅邪及象徵光明與生命力
開光點眼之後的神尊請回廟堂或家中時,必須「安神位」,才正式接受信徒的膜拜。
所謂「安神位」就是安置神明的位置,神像是具有神威的,
所以不可以任意擺放,必須供奉於神桌之上,表示人們對祂的尊崇之義。
「安神位」同樣要選擇吉日良時,然後選好方位,再將神明安置,然後將湯圓(團圓、事事圓滿)、
發糕(步步高升)、牲禮、五果(五行)、火爐上放茶壺燒水(充滿旺氣)供於神桌上,
表示恭請神靈來到並護祐大家平安。
「我家的神尊總會自己移動方位,我們安好的神位是向著客廳,隔天我發現祂的金身怎麼變成偏向門口,
我以為是有人動過,所以又將祂擺正,可是,到了晚上方向又移回去,這樣連續好多次。」
宮主笑著回答說:「既然祂認為那個方向適合祂,就別再去移動了。」
還有一位信眾告訴宮主:「我的神尊明明刻的是土地公,
為什麼我常常夢到齊天大聖從土地公的神尊跑出來,然後又跳回去,這樣的動作來來回回好幾次?」
宮主答:「這是開光點眼的時候開錯了,應該請土地公來入神,結果請來了齊天大聖,
解決的方法就是再刻一尊齊天大聖,然後請個道行較高的道士幫兩尊重新開光點眼。」
雲林縣麥寮有家神尊雕刻店很有名,有個人到店裡刻了一尊九天玄女,神尊雕好了,
他興致沖沖的要來請回家,在店裡對神像觀看好久,接著很不悅的說:「怎麼有一點鬥雞眼?」
老闆不疾不徐的仔細觀察一遍,然後有些疑惑的問:「你家是不是有人鬥雞眼?」
那人想了一下說:「我媽有鬥雞眼。」
「那就對了!因為這就是特徵,證明這尊就是你家的神明。
凡是來我們店裡訂刻的神尊,總是會和當事人家中的某個人很像,這正是它奇妙的地方。」
這是關於神像的三則故事,事實上,道教起初是不供奉神像的,僅有神位或壁畫。
約到了魏晉南北朝開始有道教神像的出現,從宗教意義來說,神像就是代表神仙,
而神仙的神靈是可以離開自己的軀體,停留到各處,並在各地顯示祂的靈威,為人驅災降福,
所以,同樣一尊神明,會有多種的姿態造型,但同樣具有神通。
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多是穿著寬大的道袍,面容為秀骨清像,用深直平梯式衣紋,線條勻稱細密而凸起。
唐代以後,道教得到很大發展,造像活動也逐漸興盛,
根據其信仰宗旨和其美學思想,道教造像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製作模式、規範和藝術風格。
欣賞神像雕刻之美時,我們會發覺神像的眼睛都是半開半閉的,
這在表達神明是慈悲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祂們莊嚴肅穆的一面。
有人說拜神尊是在拜木頭,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其中涵義。
道教雕像重點是要人們學習神明的睿智、寬大、慈悲的精神,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,
例如媽祖海上救人,關公義膽忠肝的精神。
並藉由有形的造像藝術來達到弘道傳教的功用。
從以上三個例子看來,神尊可是有靈性的。
或許還有人會問,一樣都是木雕或石雕的,為什麼有的有靈有的沒有靈?
不同的地方就是在「開光點眼」這個步驟。
「開光點眼」,和「畫龍點睛」的故事有關。
張僧繇是南朝梁武帝的右軍將軍,
據唐代張彥遠《歷代名畫記-卷七》記載:金陵安樂寺的和尚請張僧繇去畫龍,
於是一大群人爭先恐後跑到安樂寺,都想看看實際的情形。
只見張僧繇屏氣凝神,一言不發,沒過多久就畫好了四條龍,但是卻沒有眼睛。
大家議論紛紛,不曉得他為何要這樣畫。“你們一定覺的奇怪吧!其實眼睛是龍的精神所在,其他部份都畫好了,
只是形體而已,一旦加上眼睛就會具有生命,到時候就會飛走了。”
“哪有點上眼睛就會飛走的事?”
大家都不相信,張僧繇只好搖搖頭拿起畫筆,小心翼翼的為兩條龍點上眼睛。
忽然,雷雨交加,這兩條龍立刻破牆飛上雲霄,而沒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還在。
石頭、木頭雕成的神像,依然只是一塊木頭或石頭,必須有神靈的進駐,才算是一尊完整的神像,才能供人膜拜。
而把神靈注入,賦予神像生命力的儀式稱為「開光點眼」,
顧名思義就是開啟宇宙之光,點上智慧之眼,
從此祂能夠洞察世人的一切行為,而給予該有的獎或懲。
在「開光點眼」之前,還必須有「裝藏」儀式,用意在使神靈能灌注到神像中,
增加祂的神威。裝藏的物品有:
1. 經典:代表神靈與智慧
2. 五穀 : 意諭五穀豐收
3. 銅鏡 : 表示光明、公正
4. 硃砂、沉香、雄黃等藥物:可以避邪(也可以驅蟲)
5. 紅、白、黑、黃、青五色線,以應五行俱全
6. 金、銀、珠寶意涵富貴,也有放符錄或香灰表示神通
「開光點眼」儀式之前要選擇吉日良辰,並準備好下列東西
1. 硃砂、白芨:一種草,可供藥用、避邪
2. 白雞:取血、雞啼、驅邪象徵犧牲、警醒、生命力
3. 新毛筆:象徵賦予生命的宇宙筆
4. 毛巾、鏡子:驅邪及象徵光明與生命力
開光點眼之後的神尊請回廟堂或家中時,必須「安神位」,才正式接受信徒的膜拜。
所謂「安神位」就是安置神明的位置,神像是具有神威的,
所以不可以任意擺放,必須供奉於神桌之上,表示人們對祂的尊崇之義。
「安神位」同樣要選擇吉日良時,然後選好方位,再將神明安置,然後將湯圓(團圓、事事圓滿)、
發糕(步步高升)、牲禮、五果(五行)、火爐上放茶壺燒水(充滿旺氣)供於神桌上,
表示恭請神靈來到並護祐大家平安。